“知道有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著名文学家老舍、著名戏剧家曹禺如此盛赞之地,矗立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走出了两任共和国总理、坐拥着三所驰名中外的学府。在这片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洗礼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接续传承着红色文化,时至今日都是南开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源泉。
鼓楼是天津老城厢的首要标志性建筑,实为钟楼,曾被誉为天津卫的“三宗宝”之一。民谚有“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的说法。
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南开区老城厢地区,是天津的城市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不少红色文化场馆,广东会馆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
天津广东会馆位于天津旧城鼓楼南,是天津市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装修最精致的清代会馆建筑,现在能看到的仅仅是它原来建筑面积的四分之一,即原广东会馆西北角部分。1985年,在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黄殿祺的建议下,修缮后的广东会馆被开辟成天津市戏剧博物馆。
1912年8月,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受邀北上共商内政纲领前,应同盟会北方支部之请,于24日在广东会馆发表演说:“尤望吾四万万同胞共同致力,使我中华民国数年后在地球上成一头等强国,且欧美有数百万人民之强国,我中国四万万同胞同心协力,何难称雄世界。”1919年,邓颖超为平民女校筹集办学经费在此募捐义演。1925年,共产党人安幸生以广东会馆为会址组建天津总工会。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等人都曾来此演出。1985年,广东会馆成为我国第一座专门以戏剧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曹禺先生任名誉馆长,邓颖超题写馆名。
40平方公里的津门故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周恩来、温家宝两位共和国总理的青年时代,都与南开紧密相连。素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周恩来,1913年8月16日入学南开,1917年6月26日以优异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他豪情万丈地写下:“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著名的诗句,从南开东渡扶桑欲寻真理。
培养出周恩来这般共和国脊梁的学府,就是驰名中外的南开中学。
南开中学翔宇楼
天津市南开中学由著名爱国教育家严修和张伯苓于1904年创办,1996年被授予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年来,从南开走出大批优秀的人民公仆和高素质的建设者,走出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大师,走出一批功盖千秋的革命先辈。
与南开中学同属南开系列学校的南开大学,同样浸润在红色文化气息之中。
南开大学主教学楼前,周恩来总理雕像静静伫立。正面镌刻着周恩来手书:“我是爱南开的”。
该校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于1919年,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
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允公,是大公,而不是什么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
允能者,是要做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
所谓的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接受新事物,而且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造者;不但能赶上新时代,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张伯苓
周恩来作为南开大学第一期学生,在校期间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领导天津爱国学生运动之中。1919年7月创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并任主编,9月组织创建革命团体觉悟社。1920年1月29日,周恩来等学生领袖领导天津各校学生数千人到北洋政府直隶省公署请愿,遭到逮捕。被转入狱中关押后,周恩来带领难友坚持斗争。后经多方营救,反动当局被迫于7月17日释放了周恩来等人。
天津大学北洋广场
与南开大学毗邻而居的天津大学,历史则更为悠久。该校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建校125年以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矢志创新”的追求和“兴学强国”的使命成了天大品格的核心表达。天津大学的杰出校友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在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中,张太雷逐渐成为主要骨干之一,并确立了救国图存的己任,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1927年12月12日,他在广州起义战斗中不幸牺牲,献出了29岁年轻的生命,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1985年,在天津大学校庆90周年之际,为纪念著名的校友张太雷烈士,天津大学在新落成的北洋广场建立张太雷烈士半身铜像。
南开区还拥有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场所,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来源:南开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