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辰区位于天津市中心以北,是天津市下辖的市辖区,天津环城四区之一,面积478平方公里。远古时期曾为退海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劳作生息。3000年前曾遭受海侵。战国时有聚落多处。其中北辰境内水面面积最大的地方是三角淀和塌河淀两处。最深处为今小淀镇永金水库一带。
北辰境地古为幽州地,西周属燕国,秦属渔阳郡,汉代属泉州、雍奴两县。“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唐代属范阳郡武清县。宋辽时曾隔北运河对峙。清顺治以后主要属顺天府武清县。雍正九年后属天津县(基本上含今东丽、西青、津南、北辰环城四区地界)。北辰境地曾为天津县北乡、西北乡。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中共天津县三区、四区、八区等
1953年建津北郊区。
1958年划归两大公社(幸福、兴淀),京山铁路以西归红桥区、京山铁路以东归河北区。
1962年恢复北郊区。
1992年3月更名北辰区。
北辰区名称,取自《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辰区地处京津走廊,是持续古今的交通枢纽,古代有京津间的御河、驿道;今境内有5条高速公路纵横,并设有进出口,其中2条是由北辰起始;有8条干线公路和5条干线铁路纵横交错贯穿,还有39条企业专用铁路线与干线铁路接轨。天津市规划的10条轻轨将有6条通达北辰。
1900年八国联军拍摄的北运河
贯穿境内的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龙头,古代漕运的必经之路。2003年3月,北运河荣获国家建设部组织评选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10月又被列为中国国家水利风景区。2013年6月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北运河上的屈家店水利枢纽是护卫津城的水利屏障。
国家级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和北部新区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开发腹地。
千年亘古北运河
提到北辰区,首先就要提到北运河。北运河贯穿北辰境内,在北辰的历史上,北辰人依它而居,受它养育,靠它繁荣。北运河文化是北辰特色的核心。因此,就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样,北运河,是北辰人民的母亲河。
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龙头”,北起北京通州,南至天津三岔河口,与南运河交汇入海河,总长148公里。北运河上游的主干流是白河,源于狼牙山,白河又称沽水,与潮河汇于密云,称潮白河,又称潞河,经天津三岔河口入海河。故北运河古称白河、沽水或潞水。故天津这个地方最早称“直沽寨”。
清雍正三年(1725),朝廷为疏浚漕运通道治理运河水患减水分流,将三岔河口至通州段定为北运河,通州以上为潞河。北运河作为经过人工构筑的伟大工程,又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漕运枢纽功能,其作用和意义远远重于白河、潞河。
中国的运河开凿,始于公元前613年,迄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隋代开通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大运河由南向北分为7段:杭州至镇江称江南运河;镇江至淮阴称称江淮运河;淮阴(清口)至济宁称苏北运河;济宁至临清称山东运河;临清至天津三岔河口称南运河;天津三岔河口至通州称北运河;通州至北京昌平称通惠河。
北运河流经北辰区双街、北仓、天穆3镇36村,境内段长20.5公里。
元代建都大都(北京),各地粮物赋税,主要是经京杭大运河运往京城。这种通过水路运粮的方式,就叫做漕运。元、明、清代六百多年间,半天下之财赋,系由此路运京。每年有上万只漕船往返于运河之上,最多时转运漕粮600多万石,每石合现在60公斤,盛时有上千只漕船同时靠岸。
2012年4月中旬在上蒲口出土的明代沉船
天下皇仓北仓廒
三岔河口等待卸船的船只
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在三岔河口至杨村间建“直沽广通仓”,包括南仓、北仓、仓上。
明永乐三年(1405),在尹儿湾置露囤1400所,四年,在尹儿湾百万仓。
清雍正元年(1723),建北仓廒。
1846年《津门保甲图》中的北仓廒
元代的至元十六年(1279)就在直沽广通仓设七品秩正大使一员管理。
清雍正元年(1723)北仓廒设有大使衙门,先后有34位大使在任。其中赵秉钧于1912年任国务总理。
清代诗人华长卿曾作《沽上竹枝词》:“海风猎猎水声凉,河冻坚冰到北仓。不用骡马不用轿,琉璃世界坐冰床。”描述出当年冰上运输的情景。
水利枢纽护津城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历史上经常受到洪泛祸患的威胁,北运河淤积相当严重。对它影响最大的是永定河。
1928年12月,民国政府在租界的干预下成立“整治海河委员会”,开辟“海河放淤区”。将东至筐儿港减河,西至京山铁路,南至新开河,北至武清县界的广大地区开辟为放淤区,分泄永定河汛期洪水。
1930年,开工建设屈家店水利枢纽工程,1933年竣工,历时两年半,由18个建筑公司及土木公司施工。该工程担负着北运河、永定河泄洪任务,同时兼有灌溉、排涝、供水功能。
屈家店水利枢纽于1930年6月开工,1933年11月竣工,历时两年半,图为施工情况。
名乡古镇聚村落
漕运的兴盛,沟通了我国南北文化,带来北运河沿岸的繁荣。使北辰境地成为南北文化交融,人文荟萃之地。能工巧匠、五行八作、文人墨客、志士贤才,英杰辈出;作坊工艺、民俗技艺、诗文异彩纷呈。
明初,靖难之役后,朝廷为戍边,大批移民,迁山西、河北、江浙等地一些大户到天津,沿运河而居。一些随燕王朱棣扫北过来的功臣受皇封,跑马占圈,形成村庄。
沿河村庄比较密集。各村相距很近,可谓“一去二三里”。过去曾有歌谣:“王秦庄,买块糖,再走几步董新房;董新房,打花棍儿,再走几步桃花寺儿(村);桃花寺儿,买大葱,再走几步到寺东(廻龙寺);在寺东,玩儿一玩儿,再走几步到刘园儿;在刘园,买菜瓜,再走几步到王庄(读“抓儿”);在王庄,喝口水儿,再走几步到吴嘴儿……”
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皇帝南巡回京,途经白马庙,为该庙题匾孤云寺
天穆村,是闻名华北的回族聚居地,建于明初,也是天津伊斯兰文化的发端和传播地。
建于明代,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穆重和随燕王朱棣北狩燕京。其子穆能、穆太为御前带刀侍卫,兄弟俩受燕王赏赐落户这里,起名穆家庄。
明嘉靖年间,又有河南人在穆家庄南侧建天齐庙村。1951年,天齐庙与穆家庄合并,称天穆村。
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的天穆清真北寺,是天津市最早的清真寺。图为1949、1951年重修的清真寺。
桃寺村,座落在北运河右岸,成村于明永乐年间,桃寺村因桃花寺庙得名。最早是一个观音寺,建于元代,康熙皇帝赐名回龙寺,乾隆皇帝改名桃花寺。
1906年6月袁世凯在韩家墅创办的陆军第一讲武堂,开中国陆军设讲武堂之先。
宜兴埠为北辰境内早期工业发源地。1909年,村民王伯辰创办修业织染工厂,生产“飞马”牌机织布。1917年获巴拿马赛会银奖。
在古代,宜兴埠的东、西、北三面环水。东北部的塌河淀,百里薮泽,舟楫往来,水运通达,百鸟汇聚,鱼虾满塘。以从事打野鸭、打雁的为盛,经营野禽行业独尊津门。宜兴埠人设摊开店,走街串巷几乎遍及全市,曾有“瓜果、草帘、荞麦皮,胗肝、雁翅、老秫秸”之称。
孙恩发、孙恩禄兄弟俩在东北角官银号市场开办协利永野禽专营店,盛季每天收大雁、野鸭四五千只。当时天津的公馆、饭庄及熟食加工业和一些小摊贩所需野禽,主要由协利永供应货源。
近代女学开先河
天津市北辰区宜兴埠镇,是具有700多年历史的津门古镇。它曾是天津古代的商埠重地,也是天津近代教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这里,曾经走出了徐振肃、温世霖、严修、张伯苓、温赢士等一批著名教育家,为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篇章。
宜兴埠紧靠天津市中心区,是天津通往宝坻、宁河、冀东的必经之路。
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建村,始称渔家铺,最早宜兴人落户,后称余庆府、宜兴府,道光年间改称宜兴埠,时为天津五大集市之一。
清末女教育家徐振肃。1900年,温氏母子用自家3间居室作为校舍,创办了“佩贞女子学堂”,成为我国北方第一所女子学校。年近60岁的徐振肃亲自担任校长,成为天津近代史上的第一位女校长。孙中山先生为其题授匾额“民国贤母”。
温世霖,原名温昱,字支英,号铁仙,生于1870年,是我国近代的著名教育家、政治活动家,立宪运动领军人物、国会议员、孙中山同盟会成员,曾任参议院议员、国会议员、新疆都督。温世霖的祖父温长溥,曾是清代道光年间的武进士,官居山东总兵。温世霖的父亲温联琇弃武从文,与夫人徐振肃创办“温氏家塾”。受温母教诲,温世霖放弃科举,15岁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决心以身报国。中日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的悲惨结局,使他一方面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组织立宪请愿;一方面投身教育事业,提倡新学,兴办学校。1905年,温世霖和温母徐振肃在老城里创办普育女子学堂。
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南开学校创始人张伯苓
温世霖、严修、张伯苓三人在学习上,可以算作同窗,起码也是同师;在生活上,又是姻亲,温世霖称严修为姻丈、称张伯苓为姻叔;在思想上,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同样抱负远大,同样忧国忧民,同样接受民主进步思想,投身民族独立、民主自由运动,走在时代前列;在行动上,步调相随,互相支持。
普育和南开都是以普惠、普及教育为宗旨,主张人人平等接受教育,同样关照贫困学生、关心平民子弟,不管贫富,都能有上学的机会。
普育和南开都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视体育和社团活动,注重培养能力,强调德、智、体、美四育并进,特别注重人格修养和校风建设。
普育和南开同样发展新式教育,崇尚西学,开办女学,重视科学教育、素质教育,启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开设实用学科,培养学生的生产、生存技能。
温家宝同志祖父、教育家温瀛士,温世霖的学生,在温世霖的影响下走上了教育救国之路。温瀛士和温世霖同是宜兴埠人,但并非近族,是教育事业把他两人联系到了一起。1930年,在温世霖政治生涯走下坡路时,温瀛士为传承普育精神,在宜兴埠创办第二个普育女子学校,并任校长,温瀛士要求并培养自己的子女都从事教育事业。
温瀛士的8个子女中,有7人从事教育工作。
庚子血祭留青史
黄金祥(1866——1942),字玉堂,祖籍山东登州,王秦庄人,清末民初津北名绅。因上功于朝廷,下惠于民间,扶危济困,德善乡里,一生获匾13块。在抗击八国联军北仓战役中,为清军将领马玉昆献计,在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带打了一个成功的阻击战,使联军受到重创。
黄金祥故居(清 宣统二年建)
英杰辈出美名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展一方风范。北辰境地作为南北漕运枢纽、皇仓重地,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融为一体,将运河文化与海河文化贯通一体,自古人文鼎盛,文武云集,英杰辈出。
革命先驱安幸生、登高英雄杨连弟、游泳泰斗穆成宽、泳坛蛙王穆祥雄、男高音歌唱家张振富、电影表演艺术家郭振清、京剧表演艺术家周啸天等,均是北辰的骄傲。
革命先驱安幸生
安幸生(1902-1927),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中河头村人,革命烈士。“五四”运动时期天津学运、工运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天津籍第一位中共党员,中共天津党、团组织和总工会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共天津地委执委、天津总工会委员长、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长兼北京市委组织部长等职,参加中共五大的唯一天津正式代表。1927年11月11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
登高英雄杨连弟
杨连弟(1919-1952),天津市北辰区北仓镇比仓村人,生前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特等登高英雄”,抗美援朝志愿军特等功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和朝鲜一级英雄中唯一的铁道兵,获得朝鲜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1952年5月15日,在抢修朝鲜清川江大桥中壮烈牺牲。
游泳泰斗穆成宽
穆成宽(1908—1987),天津市北辰区天穆镇天穆村人。1941年参加天津英租界西侨游泳会举办的“万国游泳赛”,获100米仰泳和400米自由泳两项第一名,为中国首次参加国际游泳比赛的冠军获得者。新中国成立后,他从事游泳教练工作,创建中国第一所游泳学校,艰苦创业,土法上马,科学训练,创造性地开拓了游泳、跳水、水球等各项水上运动,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游泳健儿,率领其子女穆祥雄等人在国际、国内泳坛称雄半个多世纪,多次打破全国、亚洲、世界和奥运纪录,为中华民族的游泳事业做出卓越贡献,被贺龙元帅称赞为:“古有杨家将,今有穆家军”。他的事迹曾被改编为电影《水上春秋》搬上银幕,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啸天
周啸天(1914-1980),天津市北辰区天穆镇马庄村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他12岁登台,18岁领衔主演。代表剧目《打登州》《白蟒台》《定军山》《碰碑》等,成为我国京剧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其表演艺术曾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赏识。其弟子宋玉庆饰演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中的侦察排长严伟才,成为家喻户晓、世人称颂的戏曲演员。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郭振清
郭振清(1927-2005),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双口村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天津市广播艺术团团长、天津广播电视局艺术顾问、天津电视艺术家协会顾问,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吉林省、长春市和天津市政协委员。拍摄电影、电视剧20余部,享誉影坛40余年。他主演的电影《平原游击队》中“双枪李向阳”蜚声影坛,获金质奖章,曾荣获第五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奖”。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张振富(左)
张振富(1940-2000),天津市北辰区北仓镇刘园村人,著名男高音军旅歌唱家,军队文职干部二级。他与耿莲凤合作的男女声二重唱曾作为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金字标牌红遍大江南北,创造了我国男女声二重唱的巅峰时期。曾荣获全军调演示范奖、演员一等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嘉奖多次。2000年1月17日病逝。
千年北运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北辰儿女,也积淀了深厚的历史脉络和人文传承。
(资料提供:北辰区纪委监委、北辰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