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戚继光戎马一生,从明隆庆元年(1567)35岁到蓟州,到万历十一年(1583),他在蓟镇防务中度过16个春秋。正如他《马上作》所描述的,“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这首诗概括了他的戎马生涯,抒发了他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他在蓟州十六年,抗击北虏,天下太平,被誉为“兵圣”。他北守蓟州边关重镇,蒙古铁骑见他也望而怯步。在北部戍边期间,他带领戚家军修建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气势雄浑、气壮山河的万里长城。他在蓟州团结军民,纪律严明,处事果断,爱民如子,深受蓟州百姓爱戴。他离开蓟州时,百姓洒泪相送。
戚继光像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先祖戚祥随朱元璋起义,屡立战功,后阵亡于云南,朱元璋封其子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1544年,17岁的戚继光因父亡而承袭了登州指挥佥事的职衔。21岁那年,戚继光奉调于每年春、夏两季来蓟州戍守,前后共达五年。这五年时间,对于他熟悉蓟州的边防情况可说是大有裨益。
嘉靖三十四年(1555)秋,朝廷升戚继光为参将,戚继光被调往倭寇活动猖獗的浙江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戚继光针对沿海官兵的弊病和倭寇弱点,在义乌县令汪道昆协助下,招募新军,严格训练,终于练就了一支有名的“戚家军”。与此同时,戚继光还创制了冷、热兵器混用的“鸳鸯阵”,屡破来犯的倭寇。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隆庆二年(1568)夏,经蓟辽保定总督谭纶推荐,朝廷任命戚继光出任蓟镇总兵,镇守地区东起山海关、西到居庸关一带。当时整个蓟镇戍边总兵力达12万以上。他受朝廷之命,在蓟镇长城上开始修建空心敌台,完善了长城防御设施,并加强练兵,使蓟镇数十年边境安宁。
戚继光出任蓟镇总兵,正是蓟镇边务严重混乱、残元骑兵频频骚扰的时候。当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尽快建立一支勇敢善战的军队,以遏制残元势力的嚣张气焰。为实现这一目的,由他在福建时的上司、现任蓟辽总督谭纶出面,提出调集步兵三万,征浙江兵三千,由戚继光专门训练,为保证训练工作正常进行,巡抚和巡按御史等皆不得干预。这一计划得到批准,隆庆皇帝下达诏书:“兹特命尔不妨总理练兵原务,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地方,将该镇见在官军,不分入卫及区班等项,俱任尔挑选,分营督率……失误军机者,亦听尔呈总督衙门参奏处治。”“总理”这一职务,是为戚继光特设的,万历十一年(1583)戚继光离任后,也随即撤销。
对于练兵,戚继光有着丰富的经验,他的《纪效新书》,便是浙江练兵的实践总结。该书序言说:“曰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表明他重视实践,不守成法。蓟镇练兵,是他浙江练兵的继续。
蓟镇原有官兵为本镇卫所的主兵,还有其它地方调来的客兵,统属多门,不习打仗,作风散漫,不守纪律,缓急难使,庞杂涣散,缺乏战斗力。戚继光于是招募浙江东部的杀手、炮手,再招募西北来的壮士。3000名浙江士兵到达蓟镇后,正逢大雨,浙江士兵列阵郊外,从早到晚,站在雨中,一动不动,这一情景使原蓟镇官兵大为惊骇。这部分浙江士兵后来成了戚继光镇守蓟镇的骨干力量。
戚继光总结了在浙江练兵抗倭的经验,制定了练胆气、练耳目、练手足、练营阵等训练内容。戚继光驾驭士兵的诀窍,在于恩威并济。一方面,他体恤士兵,痛恨军官克扣军粮的行为,为此在训练条令中专门列入严惩贪官的条文。他向士兵讲述“吃了百姓粮食,应为保卫老百姓杀敌”的道理,使士兵明白作战的目的。他在训练中身先士卒,以左都督(二品)的高位,经常在士兵面前示范刀枪,攀登悬崖甚至只身到塞外巡视。另一方面,他实行明确的赏罚制度,规定练兵中技艺超群者,可得到金缎、银花等赏赐;成绩下下等者,即使是军官,也要受到捆打、参革的处罚。
戚继光军纪、军法森严,对于强买强卖、打架争斗、偷百姓田园瓜果、奸淫妇女等行为都要给与严厉处罚,甚至在行军途中因大小便掉队在三里之内赶不上队伍者也要受到穿耳朵的处罚。一人有难,八人不救而致死者,要连坐倶斩。严明的纪律,保证了军队的行动一致。
任命戚继光专事练兵,势必和原有的总兵官发生矛盾,因而他在奏疏中说:“臣官为创设,诸将视为缀疣,臣安从展布。”朝廷为摆脱边务困境,也答应他的要求,把原来的总兵官郭琥调走,由他兼任总兵官。他在得了这个职务后,即巡视边塞,全面规划蓟镇长城边备,提出了创建空心敌台的建议。他的建议得到总督谭纶、巡抚刘应节等人的支持,并通过谭纶向皇帝奏报。
在获得朝廷批准后,他又以坚毅果敢、雷厉风行的作风,把修复长城空心敌台的任务分给各段戍防官兵负责。第一年,各路官兵便修复空心敌台400多座,三年内共修复空心敌台1100多座,到隆庆五年(1571)秋,完成了蓟镇防务范围内的全部长城防御设施的修建。空心敌台的修成,不仅完善了长城防御体系,而且还为全面改革长城防御体系积累了经验。
空心敌台的成功,不仅完善了长城防御设施,还为全面改革长城防守体制提供了物质条件。原先蓟镇长城防守,边长二千里,中间山川阻隔,遇警驰援难及;军队只守城堡,对沿边墙台坡堑,弃而不守;主、客、班兵种繁多,统属多头。在这种情况下,虽有长城,也无法防止鞑靼的侵扰。于是戚继光把蓟镇全线划分为三协守、十二路,每协守负责四路,主、客兵一体编派,分段负责,整个蓟镇长城防线形成了机动灵活的有机整体。
蓟州明长城
对于边墙,戚继光则采取以守台为中心按垛授兵的措施,使每一处墙台垛口都有人把守,堵塞一切漏洞,真正发挥长城的防御效能。由于戚继光的苦心经营,终使“蓟门军容遂为诸边冠”,百姓得到了安宁。
为对付鞑靼骑兵,戚继光还重视火器的应用,同时建立了车营,研究出新式武器“拒马器”。打仗时,车、骑、步兵并用,冷、热兵器交叉。至今,蓟州长城博物馆还珍藏戚继光用过的战刀,上刻“万历十年(1582)登州戚氏”以及不同式样的佛郎机(葡萄牙)和中样铜镇筒(火铳)。
戚继光不但是一名优秀的将才,而且志趣高尚,风流儒雅。他毕生不慕浮名,曾写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所以,他居住的蓟州都府二堂,由其在浙时的战友、义乌县令汪道昆题名为“止止堂”,他把自己所写的诗文,结为《止止堂集》。“止止”二字,来自《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意思是说,人只有做到了至虚至静,吉祥才会永远停留身边。
戚继光不但重视武功,而且重视文治。在蓟期间,他广罗有关著作,聘人纂修《蓟门志》。1583年,戚继光被调往广东,临行前还留下了白银1000两,希望能把此项工作继续下去。戚继光留给我们的还有《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这两部书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著作,为历来兵家所推崇。
戚继光修复长城的成功与朝廷中以张居正为首的文人集团的支持和总督谭纶的推荐是分不开的。正如《明史·戚继光传》所说:“亦赖当国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先后倚任之。居正尤事与商榷,欲为继光难者,辄徙去之,诸督抚大臣如谭纶、刘应节、梁梦龙咸与善,动无掣肘,故继光益发舒”。
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病故。其政敌纷纷控告张居正谋逆,万历皇帝听信谗言,把戚继光镇守蓟镇看成是对京师的威胁。第二年,戚继光被调往广东,离开蓟镇之时,蓟州百姓登府挽留,夹道相送,罢市而泣。戚继光老泪纵横,赋诗一首,“南北驱驰海色寒,孤臣与此望辰鸾。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怀着满腹惆怅,离开了为之呕心沥血的蓟镇。
戚继光到广东后,政敌们仍不罢手。万历十二年(1584),戚继光被罢职。三年后,御史傅光宅推荐他复出,反被夺俸。戚继光晚年回到家乡蓬莱,一直过着凄凉寂寞的生活,郁郁不得志,于1588年1月17日,与世长辞。
蓟州人民没有忘记民族英雄戚继光“加强蓟镇防务,包砖大修长城,创建空心敌台”的卓越功勋。1987年,选用山东泰安的泰山红花岗岩,在黄崖关长城东段的太平寨,雕塑了一尊戚继光将军石雕像,供后人瞻仰追思。那尊8.5米高的花岗岩戚继光塑像,全身戎装,威武庄严,俯视群山,仍然镇守着万里长城。
(来源:《蓟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