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村走上幸福路 ——市纪委监委驻村帮扶组的帮扶故事 -九游会网址

编者按:

在海河故道河畔,有两个曾经以“脏乱差”闻名的困难村——津南区双桥河镇西官房村和西泥沽村。过去这里土路扬尘、污水横流、垃圾围村,村民用水靠挖井、取暖靠煤球。如今,走在平坦整洁的村道上,看着两边错落有致的砖房小院,过去落后的村容村貌已经难以想象,2020年底两个村更是以满分的成绩通过了驻村帮扶工作市级检查验收。近日,记者来到西官房村市纪委监委帮扶组驻地,听他们讲述帮扶故事,从一个个片段中,共同感受他们是如何通过“帮扶之力”,让困难村走上幸福路的。


帮扶组入户走访慰问低保户。

故事一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习近平总书记的拳拳为民情怀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帮扶干部的心里。

2018年初,帮扶组成员、市纪委监委第六监督检查室四级调研员姜伟在下村走访的路上遇到一位衣着破烂的大娘。“驻村帮扶6个月来,我们已经对两个村所有困难户完成了入户走访,可这位大娘怎么却从未见过?”这一面让姜伟上了心,他主动上前询问大娘的情况,后来又经多方了解,才弄清了这一家人的状况。

原来这位大娘姓刘,已经72岁了,是西泥沽村的村民,她家的三个儿子都没有劳动能力,一家4口以捡破烂为生。没有住房,他们就借宿在养鱼池旁的小房子里。“我们第一次去大娘家的时候,她那个小房子里连个床都没有,满地堆着捡来的垃圾,都落不下脚。”姜伟回忆说,帮扶组看到这一状况马上协调村“两委”为其安排临时住处。但刘大娘为了存放废品,说什么也不愿意搬,硬是住进了邻村废弃的小学里,居住条件仍十分简陋。

要彻底解决刘大娘一家的困难,就必须寻求政策保障。帮扶组调查了解到,刘大娘家的三个儿子均有智力问题,却没有办理“丧失劳动能力鉴定”,一家人居无定所,更不懂得申请低保。于是,帮扶组主动出面与区帮扶办、镇民政部门沟通协调、上门走访,不仅帮刘大娘申请到了低保,更做通了她的思想工作,帮她搬进了“新家”。

落实保障政策进行到最后一步时,却出了个“意外”。刘大娘的小儿子没有身份证,且长期在东丽区附近游荡,没有九游会网址的联系方式,又见不到人,导致政策无法落实。为尽快解决问题,姜伟和村民政干部一起,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顶风冒雨先后多次到东丽区军粮城地铁站等地寻人,终于在一处废弃的建筑物内找到了他。

“从2019年6月开始,刘大娘一家4口已享受低保,一家人的生活也算有了保障。”姜伟欣慰地说。

津南区双桥河镇西官房村、西泥沽村村容村貌今昔对比。

故事二 喝上“放心水”,走上幸福路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命根子。城里人早已用上了自来水,可在西泥沽村和西官房村,村民们还在用着祖祖辈辈吃惯了的地下水。

这地下水不仅杂质多、菌类超标、碱性大,有损健康,而且只在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定时供应一个小时,加上水压不稳,不少村民不得不自行购置水泵,才能在供水的时候多打上点儿水用。

回想起帮扶组刚来村里时,跟村民一起使用地下水的情景,刘卫民打趣说:“这地下水有两大特点:一是省粮食,用这水煮的米饭吃两口就饱;二是省钱,洗澡不用买肥皂,拿水一冲身上就是滑溜溜的!”可玩笑归玩笑,百姓的饮水困难帮扶组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上。帮扶组多方奔走、协调推动,多次在区、镇有关会议上提出意见建议,获得了各级党委的大力支持,将两村纳入城市自来水管网建设。

工程批下来了,村民这边又出了新情况。“我们几辈人喝水都免费,现在让我掏钱喝水,这可不行!”“这铺自来水管不得把我家院子挖了、地面砸了,到时候谁给我复原?”面对村民的各种问题,帮扶组跟随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讲清利害关系,做足思想工作,终于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2018年5月,两村15000多米的自来水管道全部铺设完毕、通水试水。自此,1538户、4500余名村民告别了地下水。“自从用上了自来水,打水不出门,煮的饭都比原来香!”当初的种种“财迷”事儿,如今早已成了村民们自嘲的段子。

故事三 护航换届选举,解开村民心结

为了巩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在农村执政根基,2018年4月,我市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会议召开,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

“村级组织换届要全面实现‘一肩挑’,作为驻村帮扶工作组,尤其是作为从市纪委监委下派到基层的干部,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监督保障作用,护航换届顺利圆满完成。”帮扶组组长、市纪委监委信访室副主任刘卫民对记者说。

“这村书记、村主任的权力可不小,要是‘一肩挑’了,权力都集中到一个人手里,真的不会出问题吗?”面对村民的顾虑,帮扶组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配合镇党委深入党员、村民代表家中,在屋里屋外、田间地头,把政策宣传到位,讲解透彻。

“过去遇上书记、主任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为一件小事儿双方能‘戗’好几天,有些涉及全村利益的大事也可能被耽误了。‘一肩挑’之后,沟通协调的环节减少了,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消除了,村‘两委’更能够步调一致共谋发展,这样不是更利于村子的发展嘛!”帮扶干部用百姓最能接受的话语一一打开村民的心结,“再说这监督的问题,换届之后‘一把手’的权力是大了,可他要担的责任也更大了,党纪和国法的约束也更严了,一旦发生问题,他受到的处理也会更重。”

换届选举期间,帮扶组协助发放宣传材料3600余份,组织召开村“两委”班子、党员、村民代表培训会5次,与群众个别谈话185人次,两村顺利实现“一肩挑”。

“在换届中,有几位能力较强的村民带领大家致富的愿望强烈,因为不是党员只能遗憾退出竞争。”刘卫民说,“令人欣慰的是,换届后这些曾经埋头生产的能人,主动找到党组织,表达了积极入党的愿望,为村党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故事四 产业帮扶,开辟致富路

一提起助农增收,大家往往想到的是建大棚,发展设施农业,但是这在西官房村和西泥沽村却行不通。这两个村处于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不能建设设施农业,村内原有的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也要关停。该开辟出怎样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成了摆在帮扶组面前的一道难题,而最先破题的就是西官房村的稻蟹混养生态农业。

“西官房村地少人多,用‘人均三分地’来形容并不夸张,再加上土地品质参差不齐,导致很多农户都把土地闲置,选择了外出务工。水稻要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扩大产量,帮扶组来到村里之后,就着手跟镇党委沟通,集约利用村内资源。”刘卫民说道,帮扶组跟村干部一起找到了村里的种植能手王德亮,帮助他一起从农户手里流转闲置土地,扩大水稻种植规模。从2017年到2019年,两年多的时间,王德亮自掏腰包把从农户手中租种的零散土地重新平整,勾连成片,终于将水稻种植面积从原来的540亩扩大到现在的近700亩,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种植。

“帮扶组的到来还帮我解决了灌溉用水的大难题,要没有优质的水源,就没有如今的稻蟹混养生态农业。”提起2019年重新修建好的“高行沟”,王德亮对帮扶组的工作赞不绝口。

本来西官房村多年前有一条“高行沟”专门引入海河水进行灌溉,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沟渠被弃用,灌溉用水变成了村里一条水污同源的河沟。“生活污水也混在河沟里,这哪能种得出好水稻!多亏帮扶组多方建议沟通,修整了‘高行沟’,重新引入了优质的海河水,水质好了,水稻增产了,我们又整理出80亩耕地做稻蟹混养试点。”说到这里王德亮喜上眉梢,“这一试可不得了,每亩收益提高了1000元,比过去翻了一番。再加上合作社帮我们引进优质水稻品种,成功打开了高端市场,大家的钱袋子一下子鼓了起来。”

如今,西官房村除种植生态小站稻近700亩外,还有君子兰种植等,已惠及1670人。2019年,西官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比2017年翻了一番,一条绿色产业铺就的致富之路愈发清晰。

推动产业发展,帮扶组成员查看君子兰示范大棚。

故事五 小小口罩暖民心

“想不到帮扶组这个时候还想着我们,这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太感谢你们了!”西泥沽村困难群众许其华拿到市纪委监委驻村帮扶组送来的口罩和消毒液时,特别感动。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西官房村和西泥沽村紧邻开发区,除了本身的4500多名村民外,还有近3000的外来人口,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疫情来得突然,防控物资紧缺,但是在了解到村里的困难户甚至没有买到口罩时,刘组长带头,我们各自匀出自己的部分口罩送给了群众。”帮扶组成员于海阔对记者说。

“大爷,现在不能串门了啊!”“大娘,您外出必须要戴上口罩啊!”“老乡们,现在是特殊时期,千万不能聚集,赶紧回家吧。”在村里,村民们总能看见别着红袖章、戴着口罩的帮扶组干部走街串巷宣传政策的身影。

“为了不给镇里增加负担,组里的防疫物资有许多是干部自己花钱购置的。”刘卫民介绍说,遇上有的困难户物资不足了,帮扶组都会尽自己所能帮村民补足。

“帮扶组的心里有我们!”干部们用点滴行动拉近了和百姓的距离,更传递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田莹)

  • 上一篇:
  • 下一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