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情况调研报告 -九游会网址

摘要: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再次要求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进行重点整治。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各地着力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推动整治工作不断深入。

“我去年去县里开了108次会,平均每3天就要去一次。今年过了一大半,大概去县里开了40次会,相对来说少了不少。”这是记者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调研时,镇党委书记贺永才向记者比较去年全年和今年前7个月县里召集自己开会的次数。

文山会海、督查考核泛滥、不作为乱作为……一段时间以来,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既让广大干部深受其害,又让人民群众深为反感。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再次要求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进行重点整治。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各地着力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推动整治工作不断深入。

严纠共治的良好态势逐渐形成

向化乡,距离大通县城二十多公里,是全县相对较远的一个乡。今年以来,已陆续有4位县领导来到乡里推进对口的业务工作,每次来都是直接到村里现场办公。“现在会议少了,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服务群众的一线为老百姓解难题。”大通县委常委、副县长黄海泉对记者说。

随着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整治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党员领导干部开始走出办公室,下乡村、到街道,工作作风悄然转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正在从党中央的明确要求,转化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

作风转变的背后,首先是思想认识的提高。今年以来,许多地方都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纳入经常性教育内容,组织学习相关文件要求,通过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提升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认识。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2018年以来共开展全县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大会4次,专项警示教育展8场,乡镇(街道)警示教育巡回展14场,均安排了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相关内容。同时,县委班子带头端正政绩观念,从实际出发作决策,力戒形式主义。今年3月,县委结合本县财政状况和脱贫攻坚中心任务,主动停建了预算50多亿元但紧迫性不高的某城建项目,把有限的财政资金集中用于民生上。在县委带动下,县各直属单位也以实际行动转变作风,如县自然资源局办事大厅将办事时限从30天压缩为3天。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调研时,前来办事的群众普遍对窗口服务和办事效率表示肯定。

思想认识上去了,行之有效的举措办法也就不断出现。实践中,各地探索出一系列实招减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文件多、会议多,是基层干部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也是许多地方整治的重点。为了精简会议,青海大通极乐乡党委要求严格控制全乡性的会议,规定乡级副职拟组织召开的全乡会议,先将计划报乡党政办公室,由乡党委书记和乡长通盘考虑,尽量合并召开相关会议,减少会议次数。此外,河北、甘肃等省均通过设立“无会周”“无会月”等方式,督促各级机关合理安排会议时间,让党员领导干部少在会场多到现场,深入群众问计于民。

督查检查考核过频过滥,也曾让广大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很多地方大幅删减了交叉考评重复事项,使考核指标“瘦身”,同时还采取“组团打捆”方式,统一时间统一组织考核。以陕西神木为例,本着统筹协调、同类整合原则,以往由政法委、司法局等多个部门分头展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改为由政法委牵头,相关部门组成专项考核组一次性考核完成,减轻街道等基层单位迎检负担。

在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方面,大多地方都注重运用新技术,提升工作效率,减轻基层干部负担。有的将原来层层召开的业务工作会议改为视频会议,组织省市县乡四级干部同时收看,避免层层学习传达。有的通过精简整合微信群,畅通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分享工作信息。有的通过建立电子数据平台等实现多部门数据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立台账、过度留痕等。

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需要注入内在动力,也离不开外在压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责,综合运用“四种形态”,严肃查处并通报了一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件,其中,既有中管干部“刷白墙”搞形式主义被严肃查处,又有普通党员干部对待群众态度冷漠蛮横被惩处,特别是围绕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工作中违规决策、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应景造势等问题,坚决保证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实落地。今年上半年仅湖北、陕西、安徽三省就查处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3638起,处理5416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265人,形成了有效的震慑。

老问题与新挑战并存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有一定的顽固性。调研发现,虽然随着整治的深入,部分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基层干部群众身边还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同时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新动向也值得关注。

重形式轻实效现象,是形式主义的一个典型表现,也是实践中亟须克服的顽疾。比如一些部门热衷于铺摊子挂牌子,在一些基层单位特别是城市社区挂的牌子琳琅满目,有的不得不专门腾出一面墙来挂牌,涵盖党建、综治、民政、妇联、劳动保障等。还有社区自己打造的特色项目以及一些职能部门下放的“任务牌”,多的甚至有上百块。“都是各个条线上的工作,一块也不能少。”但是牌子挂起来了,工作和服务却跟不上,引来群众质疑,“小小的社区能做这么多事?这么多牌子,咱老百姓来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对号入座。”

如此挂牌,显然已与社区本身的服务职能脱节,究其原因,还是为了应付上级各部门的检查考核所致。调研中有基层干部反映,有的部门考核工作不关注政策是否落实,而是检查宣传氛围是否浓厚,在什么地方立了宣传牌,这样的导向自然容易引发形式主义。“宣传的展板三天两头经常换,脱贫攻坚的检查来了换成脱贫攻坚的内容、扫黑除恶的检查来了换成扫黑除恶的内容、生态环保的检查来了换成生态环保的内容,村里光制作宣传牌一年就要花好几千块钱,花得很心疼”,一位村支书掰着指头对记者说。

不仅如此,在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整治当中,如果只关注表面形式而忽略了客观实际,就容易导致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有些地方简单要求降低文件会议数量,但对于哪些文件该减、哪些会议可以不开,执行中却不能很好拿捏,如果只按照上级统一的数量标准而不考虑各单位实际,就容易成为“一刀切”。有的把应该开的会精简了,下级单位在干工作时得不到具体的指导反而增加盲目性;有些地方把原来印发的红头文件,改用白头件等形式变相发文,还有的以电话通知、微信短信代替文件通知,基层单位还要整理电话记录,实际上文件性质的东西并没有减少,还因为来源复杂、管理不规范,基层收文负担反而更加重了;有的不具体分析会议重要与否,认为只要套开会议从数据看就不会增加会议数量,于是有用无用的会都放在一起套开。有县里一局领导到市州去开会,一次套开8个会,从早上8点开到晚上7点。“时间长,内容多,一天会开下来头昏脑胀,有的内容跟自己的工作职责关系还不太大。”这位局长无奈地说。

发现难、认定难,仍是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个难点。调研中看到,目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查处不少还是“被动式”的,很多被查处的案件都是在查处别的问题时倒推查找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南方某地为例,党的十九大以来该地区共查处了89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其中有87起都是在查处扶贫领域有关问题时发现的。实践中如何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早发现早纠治,则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此外,有些地方把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更多对准基层一线干部具体工作中的失误,对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在管理指导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却关注较少,有的地区查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案例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乡村社区干部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不担当不作为是困扰基层的老问题,调研发现,部分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既有自身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影响,如何能从更深层次破解症结还有待探索。记者在一个村随机采访村民时,有村民反映向银行申请贷款需要到村委会开证明,但村干部态度不好不愿写,结果拖拖拉拉错过贷款时间。然而村干部对此也是一肚子苦水,“有些材料根本就不需要开,身份信息、家庭贫困信息等通过身份证、贫困户记录本等材料完全就能证明,不写的话群众不高兴,写了又是无用功。”

哪些活该干,哪些活不该干,如果不能权责清晰,就容易推诿扯皮,人与人如此,单位与单位甚至上下级之间也是如此。一些基层干部在调研中谈到,有的上级部门同下级单位频繁签订责任状,将责任“甩锅”,一些乡镇的“责任状”一年下来多达几十份,出了问题先追基层干部的责任,甚至“一票否决”,基层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变成“上面千把刀,下面一颗头”,不干活有风险,干活更有风险,最后选择不作为;有的问责只有前半篇文章,不注重后半篇文章,对干部的责任一问了之,这种问责泛化简单化的情况很容易挫伤基层干部的干事热情。

深入整治还需系统发力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成因复杂、涉及面广,因此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在制度机制上下功夫,也要加强教育和监督。

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大家普遍认为,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需要各级党组织在整治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基层的很多形式主义表现,都是被上级官僚主义的做法给倒逼出来的,要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离不开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带头查摆和纠正自身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同时,纪检监察机关也需要强化监督,特别是强化政治监督,督促和推动各级党组织做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工作。

在监督执纪问责上精准发力。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现难、取证难、定性难,不少干部群众建议纪检监察机关利用好各类举报平台,畅通举报渠道,发挥媒体监督、群众监督作用,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建议更合理地区分一般工作失误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聚焦重点人、重点事,精准执纪问责。

厘清权责关系,防止责任“上推下卸”。调研中一些干部从权力与责任的关系角度剖析了产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原因,认为权力与责任脱节是基层产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因素。大到一个部门,小到一个个体,如果分工不明确,责任边界不清晰,就容易推诿扯皮,如果权责失衡,就容易催生形式主义应对官僚主义。因此,建议更加清晰地明确有关工作责任主体,划分好各单位各层级的责任权力边界,同时希望中央要求的“三个区分开来”在广大基层能够贯彻落实到位,将容错纠错机制建立起来,让大家真正可以放开手脚做事情。

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产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与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也是密切相关的。调研也发现,如果乡镇干部和村两委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对政策的理解把握到位,那么服务群众的实际效果就会比较好,反之疲于应付交差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就会更多。有干部提到,如果能通过优化队伍结构、加强培训等方式增强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能较好避免本领不足导致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形式主义。提升履职能力,不仅要在业务层面着力,也要在思想认识层面发力。不少干部认为,这也体现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是现在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要多从主观上教育引导干部提高宗旨意识,树立正确政绩观念。此外,还有部分干部建议更好发挥干部考核作用,聚焦不同部门单位工作职责提升考核精准度,同时在内容上强化结果导向,有效引导基层抓落实、重实效。(记者 余哲西)

  • 上一篇:
  • 下一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