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纵横 | 担当的最大底气来自公心 -九游会网址

干事创业敢担当,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实现的一个具体目标。提出这一目标,直奔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敢作为、不愿作为的突出问题,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对党员干部来说,做到干事创业敢担当,关键在于深刻领悟初心和使命的内涵要求,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以公心培育担当作为的最大底气。

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不敢作为、不愿作为的问题,既有外因,又有内因,需要辩证问诊、综合施治。从外因来说,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挫伤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三个区分开来”的明确要求。中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就落实这一要求、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作出安排和部署,为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提供了制度依据。实现干事创业敢担当的目标,需要各地各部门密切联系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化的配套制度和措施,将习近平同志的指示要求和中办《意见》精神落实到位。

同时,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最大内因和最强动力,就是秉持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党员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最大底气,就来自“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公心。习近平同志强调:“干部干事创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干。”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体现的都是公心,即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事创业秉持公心,再辅以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党内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就会蔚然成风。

事实上,正确处理公私关系、为政秉持公心,也是我国古人十分强调的政德。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甚至将其摆到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认为“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己任,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一句名言:“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体现了公而忘私的浩然正气,为我国历史上众多无畏担当的贤良之士作出了生动注解。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一事当前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心,首先想到的是党和人民利益还是个人进退得失,体现的不仅仅是胸怀与境界,更是处事的态度与作为。出于公心、念兹在兹的是党和人民利益,自然就会胸襟开阔、夙夜在公、奋发有为;出于私心,以个人进退得失作为尺度,难免胸襟狭窄,格局不够,干事创业就难免患得患失、顾虑重重,在有可能伤及自身利益时就难免不敢担当、不愿作为。出于公心干事创业,即使一时不被理解甚至受到不公平对待,也能泰然处之,做到初心不改、使命不移;出于私心干事创业,在上述情况下就很容易打退堂鼓,甚至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松树的风格》。在文中,他将松树的风格比拟为共产主义风格,强调“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在写给夫人曾志的一首诗中,他这样写道:“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这种大公无私的宽广胸怀、公而忘私的牺牲奉献品格,是我们今天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典范和标杆。愿我们都能以此为烛照,培育干事创业敢担当的强大底气、激发为民服务解难题的无穷动力。(彭国华)

网站地图